您的位置: 首页 - 师大新闻 - 要闻聚焦 - 正文

回顾“十三五”:谱写本科教育振兴发展新篇章

2020-11-10  

“十三五”期间,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需求,以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为重点,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5月召开新时代本科教育大会,印发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办法、一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纲领性文件,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谱写本科教育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第八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是云南省国家级获奖数最多的高校;获得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139项,省级项目241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超过200项,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1项,759名优秀师范生在校级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

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新突破

学校作为云南省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2018年启动新一轮学分制改革工作,并从2019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面对“不改必退、慢改也退”的竞争态势,学校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革”的学分制改革理念,从学分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专业建设六个方面实施35项改革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极品在线措,大力推进“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课程中心”建设,实行专业等级管理和课程等级准入与评价管理,加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培养并推行优绩优酬,扩大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安排学业进程的自主权,强化对学生的全过程学业指导,严格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以此建立基于质量评价的资源配置和教学激励机制,从根子上推动解决“教师不好好教,学生不好好学”的问题,构建起党委领导、教师投入、学生倒逼、专业奋进、课程支撑、评估促进的一流本科建设机制。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奠定本科教育发展新基础



以调结构重内涵作为专业建设的主线。学校根据“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和云南省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撤销、归并、重组和新增等方式优化调整本科专业设置,本科专业数从“十三五”初期的94个优化调整至目前的86个,专业办学资源更加聚焦,优势特色专业更为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更为凸显。

学校以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为抓手,践行OBE理念,与一流专业建设、师范类专业认证等统筹对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将评价结果与教学业务费、招生计划、奖励性绩效、教学考核、人才引进等方面挂钩,健全专业负责人选聘制和一流专业建设点运行管理机制,5个专业达到本科专业综合评价B类水平(国内一流水平),71个本科专业达到C类(全国平均水平),英语专业全省首个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获批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1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以提质量建“金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心。学校实行课程等级准入和过程性评价制度,建立“A(国际一流)、B(国内一流)、C(国内平均水平)、D(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四级课程质量标准,要求所有课程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比照相关专业领域相似课程的核心要素,综合考虑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差异,制定各专业课程等级标准;全校课程按等级对标申报认定与准入,准入课程按等级挂牌供学生选择,优课优师即可获得优酬;全校课程实行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所有课程过程性评价比例占50%-70%,体现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十三五”期间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过程性评价课程超过8000门,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超过9000万人次,学校立项建设或认定五类金课”73门6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省级立项,3门课程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以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赋能专业课程建设。疫情期间,98.6%的应开课程实行线上教学,提升学校课程资源信息化、在线化水平,基本构建了满足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的教学资源体系,经过近三个月的在线教学运行,教师已掌握在线教学技术要求和基本规律、熟练应用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学生也适应在线授课方式,提升了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聚集公共教学资源、彰显教师教育特色、构建‘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师教育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于2017年顺利启用,建成了一批智慧教室、云平台机房、校企合作项目超星尔雅工作室、沪滇合作项目智慧树闻道课栈、课件自助制作室、移动学习资源工作室、公共艺术实训室、多功能课程资源制作实验室,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协同培养新机制


学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宽学生成才通道为目标,加强不同层面的协同培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培养机制,2017年开始采用“通识教育+主修专业教育+兼修专业教育+体育专项教育+艺术专项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主修+兼修”的一专多能公费师范生培养,立足生源地需求、满足乡村学校对教师承担多学科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多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为原则,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招收1000多名学生;构建不同学历层次间的协同培养机制,实施4+2本硕连贯培养模式,打通本硕界限,统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加强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新闻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已有超过400名学生参加培养;构建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与政府、中小学、行业企业、其他高校搭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立300多个“教学研究与实习基地”,与行业企业实施3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构建国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开展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我校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

整合优质资源,彰显教师教育发展新水平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学校现有师范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类别、中小幼各学段以及中小学全学科,与西南联大干部教育学院、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极品在线网络教育学院等校内职后教育机构,与“国培计划”“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等职后教育项目,协调配合,构建了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

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学校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组建教育学部,独立设置教师教育学院,整合教育学科、教师教育等资源,优先推进学科教学论硕士点建设,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加强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建设,确保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和发展性,为教师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2017年成为教育部“推进4+2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已有350多名学生参加卓越中学教师、卓越职教师资、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的本硕连贯培养。

引领区域教师教育发展。学校牵头成立的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确立“联盟协同、创新实践、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会二赛一课题七共享”共生、共谋、共赢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在师范生培养、教师教学发展、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打造了区域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获得第八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务处、发展研究中心供稿)


 

上一条:我校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极品在线行2020级留学生新生线上开学典礼 下一条:蒋永文校长一行到梁河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关闭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极品在线_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老熟女_...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极品在线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