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内涵质量提升为主线,以高水平优势特色建设为抓手,立足一流标准,面向重大需求,创新机制体制,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并重,为推动学校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新增6个云南省高峰高原学科。其中,A类高峰学科1个(地理学),B类高峰学科3个(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教育地理学、太阳能光伏科学工程),A类高原学科2个(社会学、数学),新增11个省级立项建设培育博士点。目前学校拥有各类省级学科26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8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地理学被评为B+、教育学被评为B-,学科整体排名分别进入全国前20%、前40%;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教育硕士被评为B,整体排名进入全国前30%。

学位点建设不断取得突破
学校新获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中国史、光学工程)、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教育博士)、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金融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社会工作硕士、能源动力硕士);目前学校已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491122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种、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种。
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开展的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要求和安排,分批分类对我校2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合格评估,重点针对学科学术队伍状况、科研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要素进行合格评估,召开了46次内
外学科专家评估会,邀请了近200位校内外同行专家,现已全部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保证了学位点持续健康发展。
优化结构,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学校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及学位授权点的发展现状,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为原则,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提高质量为主线,积极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学位授权体系,自2017年开始,学校对学位授权点进行了动态调整工作,撤销了9个学位授权点,增列了3个学位授权点,法学和工商管理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审议通过,已报省学位办,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学位授权点结构,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制定《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极品在线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云师大研〔2017〕24号)、《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极品在线关于修(制)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云师大研〔2019〕1号)。按一级学科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拓宽培养口径,修订学术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结构比例;加强理工科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学科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增加跨一级学科课程,目前各培养单位已开设66门(班)课,选课达2175人次;把论文写作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并根据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最新要求,对不同类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分类培养,双翼齐飞”为思路,修订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了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类硕士、农业硕士、公共管理、金融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
学校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强化单体课程的先进性、整体课程的系统性和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衔接性;制定《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极品在线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推广性和共享性的研究生优质课程,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教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2018年我校第一批遴选建设校级研究生核心课程23门,其中,13门入选省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2020年第二批校级核心课程立项建设22门,其中,21门推荐为省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投入建设经费600多万元。

推动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校大力组织编写专业学位教学案例,着力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开发了一批基于真实情境、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其中24篇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近几年学校每年投入 50万元用于案例开发。目前,我校的案例开发已进入全国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前列。



学校重视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投入300万元用于实践教学。目前学校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共有37个,其中,全国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教育硕士2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个),省级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校级联合培养实践基地8个,院级联合培养实践基地22个,实践基地的建设给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研究生院、一流学科建设办、发展研究中心供稿)